查看原文
其他

“后莎士比亚400时代”:不止是莎学和莎剧 | 社会科学报

李伟民 社会科学报 2019-12-12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作为西方文化重要源头的莎士比亚戏剧文学,不仅是世界的,也是中国的。21世纪的中国莎士比亚研究如何发展,是中国莎士比亚研究者面临的课题。国家社科基金优秀项目“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语境中的接受与流变”(批准号为12XWW005)指出,我们应以自己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在世界莎学研究领域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莎学理论体系。


原文 :《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莎学研究范式》

作者 | 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 李伟民

图片 | 网络


本·琼生称誉莎士比亚是“时代的灵魂”,“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千秋万代”。莎士比亚在马克思的心目中所占的位置也是独一无二的。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仅以数量来说,引用或谈到莎士比亚竟有三四百处之多。所以有人说,莎士比亚是马克思科学研究过程中自始至终的最好伴侣。马克思对莎士比亚是满腔热情与无限欣赏的,说他创造的福斯塔夫是“不朽的骑士”;在引证泰门的话时说“莎士比亚特别强调了货币的两种特性”,“绝妙地描绘了货币的本质”,并且赞叹“莎士比亚塑造的典型在19世纪下半叶开出了灿烂的花朵”。在思想领域马克思把形象寓于理论之中,莎士比亚把理论寓于形象之中。



莎士比亚在中国的传播与翻译


莎氏传播与翻译研究已经成为莎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威廉·莎士比亚的名字在19世纪三十年代进入中国。中国的莎士比亚研究包括的范围主要有:莎士比亚作品翻译、莎士比亚文本研究、莎士比亚戏剧演出、莎士比亚课堂教学。莎士比亚在中国的传播表明,莎士比亚是20世纪在中国影响最大的域外文学家之一。中国人民为莎士比亚在中国的传播付出了极大的心血。莎士比亚的名字第一次引进中国和林则徐不无关系。林则徐为了了解西方国情,请人译述了英国人慕瑞(Hugh  Murry)的《世界地理大全》(Cylopaed  of  Geography)编辑成《四洲志》。《四洲志》提到的“沙士比阿”即为莎士比亚。莎剧介绍到中国来,以上海达文社用文言文译,题名为英国索士比亚著的《澥外奇谈》为最早。1904年出版了林魏易合译的《英国诗人吟边燕语》。梁启超将Shakespeare定为莎士比亚,从此沿用至今。

  


在中华民族优秀外来文化宝库中《莎士比亚全集》占有重要位置。田汉翻译了《哈孟雷特》。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影响尤为深远。朱生豪译莎“为中华民族争一口气”,替近百年来中国翻译界完成了一件最艰巨的工程。梁实秋一人独自完成了《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而且是上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发表莎评最多的学者。多年来,一批著名翻译家均致力于原创性的莎作翻译。从20世纪四十年代起到21世纪前十多年,陆续推出了既适合案头阅读又适合舞台演出,或散文或诗剧的莎士比亚全集。而以屠岸为代表翻译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更是版本众多。据统计,不算经过改译、重校而冠以莎士比亚全集之名和重印出版的众多版本,仅翻译或经过改译、增补、重校有较大影响的《莎士比亚全集》有十一套。


活跃在舞台上的莎剧


中国舞台上的莎剧,首先取得重要成绩的是话剧形式的莎剧演出。而以中国戏剧的形式在戏曲舞台上排演莎剧,无疑是对经典再诠释的方式之一。莎士比亚不同于其他外国作家的根本特点之一,就是他的戏剧是活跃在舞台上的,因此必须重视莎剧的舞台演出,尤其是对中国戏曲改编的莎剧应该研究其成功与不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七十年的时间里,包括话剧、京剧、昆曲、川剧、越剧、黄梅戏、粤剧、沪剧、婺剧、豫剧、庐剧、湘剧、丝弦戏、花灯戏、东江戏、潮剧、汉剧、徽剧、二人转、吉剧、客家大戏、歌仔戏、歌剧、芭蕾舞剧二十四个剧种排演过莎剧。这在外国戏剧改编为中国戏曲中可谓是绝无仅有的特殊例子。近年来在重读经典的呼声中,莎士比亚毫无疑问成为重读的经典之一。关注中国舞台上的莎剧演出,并使中国莎剧成为在世界莎剧演出舞台上既有自己的丰富文化内涵,又拥有自己独特的美学特征,既是莎士比亚的,也是中国化的戏剧。我们对经典阐释的最终意义就在于,发掘经典内在的精神价值与审美价值,不断放大、重释经典的人文价值。我们是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来演出莎士比亚戏剧的,所有这些活动与创造都在舞台上发出了独特的光彩,在莎士比亚与中国人民之间架起一座座美丽的桥梁。

  


莎剧演出已经成为莎学不断获得活力的重要原因。1986年在中国上海和北京同时举办了规模盛大的莎士比亚戏剧节,二十五台包括中国许多地方剧种的莎剧演出争奇斗艳;在1994年上海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上九台莎剧相继亮相于中国舞台上。2016年在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的“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第三届中国莎士比亚戏剧节)演出了近二十部中外莎剧。同年,借纪念莎士比亚和汤显祖逝世400周年,遂昌、抚州都隆重举行了汤显祖、莎士比亚的学术研讨活动,关汉卿、汤显祖、曹雪芹与莎士比亚已经成为莎学研究中的经常性话题。中国的莎士比亚研究学者、编导演正在以自己优秀的文化张开双臂热情地拥抱莎士比亚、理解莎士比亚、演绎莎士比亚,并以自己坚定的文化自信,通过莎士比亚看到了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独特的思想价值与审美品格,看到了中国文化和莎剧本身所具有的经典性和普遍美学价值。

  


新世纪以来,中国举办的莎士比亚戏剧演出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都举办了多届以国际莎剧演出为主题的戏剧节、戏剧周,国家大剧院和中国国家话剧院也多次举办了以莎剧演出为主题的戏剧节。从中国戏曲、戏剧与莎剧比较角度探讨中西戏剧的异同,构成了莎剧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不同方面的比较式介入,能够更深刻地领悟到中西文学艺术、文化之间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这是毫无疑问的。



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举行了“2012环球莎士比亚戏剧节”,中国国家话剧院受邀公演了《理查三世》。该剧挖掘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造型形象和艺术语汇,但故事、情节、人物都紧贴原作,并融入中国戏曲演剧元素,但既不是“戏曲式的话剧”,又是充分融入了中国戏曲、中国服饰、中国面具、中国图腾、中国书法、中国音乐的莎剧。除了大陆排演的莎剧外,台湾地区的“豫莎剧”《约/束》(《威尼斯商人》),台湾当代传奇剧场的《王子复仇记》、《欲望城国》(《麦克白》)、《暴风雨》,台北新剧团的《胭脂虎与狮子狗》(《驯悍记》),河洛歌子剧团的歌仔戏《彼岸花》(《罗密欧与朱丽叶》),台湾客家采茶剧团的客家大戏《卡丹纽》,均以戏曲形式演绎莎剧,赞美这位世界巨人。而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高校的演出构成了莎士比亚在中国经典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21世纪中国莎士比亚研究如何发展


21世纪的中国莎士比亚研究如何发展,是许多中国莎士比亚研究者面临的一个课题。在重读经典的呼唤声中,莎士比亚毫无疑问是应该重读的经典之一。纵观中国莎士比亚批评史,并从当下中国莎士比亚批评的现状出发,才能读出新意。新时期以来的中国莎学批评强调借鉴西方莎学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莎评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成为中国文论现代化的方向。中国特色的莎学研究,表现为超越俄苏马克思主义莎学,实现中国语境下的莎学批评重建;或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直接与莎作文本分析相结合;或借鉴西方莎学研究成果,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莎学研究体系。克思主义莎学理论在建立有中国特色莎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中国莎学批评的“现代性”形成的原因之一。

  


纵观莎学发展的大趋势,我们认为,在“后莎士比亚400时代”,莎学研究正处于全面超越以往莎学研究经验和理论的过程中,全方位地为文化、文学、艺术批评带来了更为丰赡的话题,能让我们从更加多元的角度解读与认识莎士比亚文本的审美价值和对世界上众多戏剧的深刻影响。莎士比亚是“全人类的财富,不仅仅属于英国,也是属于我们中国人的。他作品中的诗意与气魄不应该被禁锢在固有的模式中”,我们将以自己空前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莎学研究范式”,在世界莎学研究领域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莎学理论体系。因为,只有我们才最懂得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才能最深刻地领略中国戏剧(戏曲)的美学原理。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莎士比亚,也能够借鉴莎剧这样的经典丰富源远流长的伟大中华文明。中国的莎学研究、中国的莎剧演出最终只能依靠我们自己,这应该是中国的莎士比亚研究者所应担负的义不容辞的学术重任。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17期第5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相关文章

走出中等收入陷阱,金融创新是关键! | 社会科学报

环保 | 让地方政府彻底走出“权力寻租”的困境

当“经”成为经典:儒学在现代该如何自处? | 社会科学报

社会科学报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官网

http://www.shekebao.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